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未来正文

吃得好也要吃得放心,江苏农科院攻关“口粮”问题

2022-12-13 14:28:00 科技日报


(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12月9日,江苏省农科院在南京举办小麦赤霉病、优质食味粳稻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暨启动仪式。会上,小麦赤霉病研究中心、优质食味粳稻粳稻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万建民、许为钢两位院士受聘为中心顾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其中,作为中国人主要的两大口粮——水稻、小麦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江苏省农科院分别围绕水稻、小麦组建研究中心开展研究攻关,主要聚焦突破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据介绍,目前在小麦生产上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小麦赤霉病,它是对小麦产量和食品安全危害最大的病害,被称为小麦的“癌症”,不仅造成大幅度减产,同时产生的多种毒素积累在籽粒中,对人畜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控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更是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排在第一位。

虽然小麦赤霉病防控得到高度重视,但靠单个品种、单项技术、一个单位或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生产上的所有问题,需要从全链条出发,集中种质(基因)、品种、综合防控、毒素管控等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围绕赤霉病防控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由点到面取得重大突破。

江苏省农科院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鉴定出一批抗赤霉病地方品种、发掘和定位了抗赤霉病位点、育成并推广了“扬麦33”等一批高产抗病品种、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连续两年列入全国主推技术、镰刀菌毒素风险污染评估与管控技术研发消除小麦“丰收带毒、有害无用”的产业痛点。同时,多年来,省农科院专业所和地区所的科研团队共同围绕抗赤霉病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因此,组建“小麦赤霉病研究中心”,有利于集聚与整合省农科院系统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挖掘新抗病资源/基因,解析现有主推抗病品种的抗性遗传机制及毒素积累机制,研发协同提高抗性和产量的途径,培育低毒素抗赤霉病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防控技术,解决赤霉病危害,保障粮食和口粮安全。

“小麦赤霉病研究中心”将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选育抗赤霉病高产品种,研发高效综合防控技术开展研究,为解决小麦赤霉病危害提供一体化、全链条解决方案。

江苏省农科院水稻科研团队自选育出优质食味半糯粳稻品种——南粳46,改变了国内优质食味粳稻的生产格局和市场。目前,系列优质食味半糯粳稻品种在长三角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有力地推进了南方稻区优质稻米产业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贡献。其中,南粳系列大米口感品质可与东北五常大米相媲美,“柔香糯”的独特性满足了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挑剔的味蕾,被誉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荣获30项全国性食味品评金奖,并形成覆盖江苏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布局,年推广面积占全省1/3以上,助推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此外,水稻科研团队还制定出半糯粳稻食味评价标准,克隆了江苏优质半糯软米育种的关键基因Wx-mp等。

虽然江苏优质食味粳稻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了长三角地区优质粳稻育种,助推了优质粳稻产业发展,但仍存在着基础研究有待加强、稻瘟病抗性有待提高、良种良法不配套等诸多问题。组建“优质食味粳稻研究中心”,有利于针对江苏优质食味粳稻育种卡脖子问题以及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院地协同发展,更好地聚焦目标、盘活资源,发挥全院系统整体优势,做到院地“一盘棋”,有力促进专业所与地区所协同创新,推动我省水稻学科高质量发展,实现稻作科技的自立自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优质食味粳稻研究中心” 将从抗稻瘟病优质食味粳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优质食味粳稻遗传机制解析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为优质食味粳稻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提供一体化、全链条解决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虚拟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