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头号正文

贬值-“房价不涨便是跌”,开发商们沉默了

2022-03-03 17:23:01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2年之后,房地产整体保持了相对稳的发展走势,虽然在前一年二季度,深圳、南京、合肥、成都等个别城市出现了楼市热的情况,但在“房地产调控”和“双限令”的约束下,楼市燥热瞬间转变。在重点城市的销售价格中,现阶段,房地产均价为10702元/米,虽然依然在缓慢上涨,但房价出现下跌的城市数越来越多。

这种“不冷不热”的局面,不仅让买房人难受、让房地产开发商们也很着急。随着市场方向的转变,已经买房的人担心自己的房子缩水、没有买房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出手时机。各大房地产企业也不淡定,特别是在“三条红线”和“融资双上限”政策要求下,房企们的融资受到限制。

正所谓“房价不涨便是跌”,一旦市场进入到稳期,那么隐藏多年的“住房过剩”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影响。首先对新房销售价格上升带来制约;其次对二手房挂牌价格形成桎梏。

数据显示,期的几个月以来,万科、融创、世茂、碧桂园等多家龙头房企的新房销售价格比2020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情况。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数据,保利、万科、融创、恒大、碧桂园5家房企在新房标价比10个月前分别降低了5202元、2890元、1897元、696元以及280元。

我们都知道,房子销售价格的调低,就意味着房产销售利润价值的下滑,房价每降低一个点,那么利润也就降低一个点,故而我们经常听到房企们加价销售的,很少听说大幅调低价格的。是什么原因让房企们这么大手笔,宁愿不要利润了,也要折价销售?归根结底,依然是销售不畅和回款周期拉长导致的。克而瑞数据显示,全年房企们超过1.2万亿债务到期,没有销售回款,债务将无法偿还。

房企们一旦开启甩卖模式,对于没有买房子的人而言,可是好事儿一个,但是对于已经购房的人来说,就不那么不舒服了,郑先生就遭遇到了类似情况,15天不到就贬值32万,买房人要求“补差价”,开发商沉默了。

21年的四季度,长期居住在二线省会城市的郑先生看中楼盘降价销售的契机,以18200元/米的价格购买了一套102米的房子,房子总价格达到185.64万元。他并不是全款购房,因为月薪只有1.1万元左右,家里还生养了一个小孩,每个月需要4000多元的奶粉钱固定支出。这套房子只能采用按揭贷款的方式进行,《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之后,就开始了办理按揭贷款的手续。

郑先生提交完毕所有的办理按揭贷款所需材料,在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房贷审批,短则半个月,长则半年时间),他在朋友圈看到接待自己购房的置业顾问发布消息说“楼盘房子销售升级,折上折,在现有已经折扣的基础上,再次降价18%销售。”稍加计算就可以知道,如果按照再次折扣18%计算,那么自己已经购买的这套185.64万元的房子,就直接降价到了152.22万元,缩水金额达到了32万元多元。这让郑先生无法接受。

于是乎,他找到了售楼部,寻求真实情况,如果真的存在这么大幅度的折价,那么就要求返还“差价”部分。售楼部的销售经理也如实相告,这个楼盘确实正在进行降价销售活动,但是本次降低18%并不是所有的剩余房源都适用,而是针对顶楼的房子、犄角旮旯的房子、一楼的房子进行该优惠活动。正常楼层的商品房依然保持第一次优惠力度,房价没有任何变化和调整。

不过,郑先生认为,开发商对外的“促销降价”并没有明确标注“哪套房子降低了售价,而是宣称普降”,这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且确实对已经购房的人带来了损失。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信心的市场,当多数人认为房价涨的时候,那么买房的人就会多,当风声收紧的时候,那么市场信心就会降低。房企们宣布“二次降价”毫无疑问对外表明,这个小区缩水了,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自己的房子半个月房子贬值32万,房企应该给自己补偿。对于这个诉求,开发商沉默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让自己的房子实现“保值”呢?指闻君建议买房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至少可以确保自己的房子不会受到突如其来的“缩水”影响:

第一、买房之前,要做足功夫。在买房之前,购房者一定要多方面考察市场信息,分析房地产的走势,避免在高位接盘,另外还要对即将购买的楼盘进行全面的考察,尽量避开中小房企的楼盘,因为中小房企资金实力薄弱,一旦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受到影响大的就是中小房企。房地产市场是高周转、高负债的行业,如果房企们现金流不畅,或者说银行融资力度小的话,那么房企们就可能通过降价销售的方式来回款。

第二、买房时,要从合同入手。上文所说的郑先生事后提出“补差价”要求,开发商显然不可能答应。那么如何才能保障自己购买的房子权益呢?有网友建议,可以在买房的时候与房企进行洽谈,签订类似“保价”相关的合同协议,可以保价3年,也可以保价5年甚至10年。只要房企调低了售价,那么按照市场价值弥补购房者损失,这样就安枕无忧了。

第三、买房后,要放心态。为啥些年来,经常听说“买房人闹售楼部”的事情?究其原因,还在于买房人多数都是“投资房产”的购房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刚需。西南财大一项研究显示,超过85%的人第一购房目的是投资升值,只有15%的人纯粹是为了自己居住需求。对于真正为了居住买房的,即便是房子有损失,他们大概率也不会找开发商“退房补差价”,毕竟这样折腾不利于居住实现。

一旦房子购买了,那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坐看风起云落,刚需不要对房价涨落太过执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虚拟

未来